宁居通智能化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提供服务。(资料图片)
医养破冰 推进医养融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让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美好期望成为现实。
2010年5月,宁夏打造了全国首个以“省级为顶层设计和建设”的养老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和全区老年人大数据云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全产业链服务资源,形成一站式养老解决方案,3.5万用户受益。
“大多数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的护理、医疗保健等项目。”该平台负责人、宁居通智能化社区服务中心总经理石广勇说,对于需要照顾的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来说,最需要的是专业护理,如果没有医疗资源齐备的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是个难题。
据悉,我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约130个,设置床位2400余个。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记者看到,老年饭桌、棋牌室、按摩室等一应俱全,但为孤老、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还在探索中。
2018年机构改革后,负责养老工作的老龄办划归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给“医”与“养”的破冰之行带来了希望。今年,在卫健委的促进下,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下辖的卫生服务站与宁居祥和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合作“试水”,走上医养融合之路。
“虽然是在养老机构试点医养结合,但也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提供了参考。”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在我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深度融合正在摸着石头过河,一些“探索者”率先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解不断尝试,推进着宁夏居家医养结合的进程。
专业医养 亟待聚集动能
“现在身体好,孩子们也孝顺,在家养老很舒心。真有一天动不了了,咱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找一家专业养老机构是首选。“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道办辖区清苑小区的82岁老人方炳生说。
70后的丁女士最担心的就是父母生病。丁女士是独生女,平时工作忙,每逢父母生病都让她束手无策。“有时我也是分身乏术,能为老人寻找一家有医院做依托的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丁女士说。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培养公办、大型养老机构的热情高涨,而对于民营性质、小型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重视程度及投入明显不足。社区欠缺向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居家养老管辖职责权属不清等,都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做居家养老,社区不专业,引入专业的养老医护团队入驻社区,才能实现强强联合。”宁夏邦尼老年服务中心负责人吴玉霞说。两年来,向该中心申请居家养老的老人很多,因中心在申请床位护理补贴、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方面遇阻,导致无法进一步拓展服务人群。
目前,我区居家养老服务被视为家政服务,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而作为公建民营的机构,所投入的大量资金都用于购置床位、设备等资产,在后续发展中,无法用作抵押贷款,羁绊了发展,也闲置了资本。银北医院副院长张菊梅介绍,养老服务收入低,专业护理人员流动流失较为严重,导致有条件发展居家养老产业的民营企业裹足不前。
采访中,很多专业人士都表示,宁夏推进专业医养结合市场发展亟待聚集动能。
资源创新 创出医养新模式
今后,“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仍是国家主导的养老事业发展方向,政府部门对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工作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面对我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发展较晚、很多方面还不健全的问题,相关人员建议,应制定执业许可和市场准入机制,规范经营服务行为,加强相关机构规范化管理,结合本地实际,打造出一个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同时,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模块,面对统筹尚未健全、规划和组织协调还存在诸多问题,政府有责任敦促各职能部门立足全局、加强协作,使现有资源的使用更为有效。
其次,做好专业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社区居家医养结合需要多个服务团体,例如医疗机构、居委会、志愿者等,在开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时,应该在增强他们业务能力的同时,让其熟悉其他相关知识,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服务工作中,真正稀缺的是具有基本护理经验和极具耐心、爱心的护工。宁夏邦尼老年服务中心负责人吴玉霞建议,我区高校、职业学院等应开设医疗护理、康复训练、老年养老服务等院校专业,培养储备专业人才;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改变“重医疗,轻护理”的观念,充实专业护理人才队伍。
“对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的建设,要借助‘互联网+’,在依托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将医疗和养老资源进行整合。”石广勇建议,合理规划社区医疗养老的场地,使其既具备“养”的条件,也具备“医”的能力。(记者 李锦 刘惠媛 马照刚)
专业护工在医养结合的医院照顾卧床老人。记者 刘惠媛 摄